English

环保意识触目惊心

1999-12-01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陈君 我有话说

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日前共同组织的全国规模的公众意识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普遍很低,一套满分13分的环保知识题,人均得分仅2.8分,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调查活动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港、澳、台除外)中的139个县级行政区10495个合格样本户。年龄为少年组10-15岁,成人组16-65岁。完成样本9202户,完成率为87.68%。调查时间为1998年7月—10月(湖南省因长江洪水原因推至1999年4月~5月)。这是迄今我国首次范围最广、样本量最大的一次全国规模公众环境意识调查。

此次调查活动由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全过程技术支持。

调查结果如下:

多数公众认为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严重

把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显现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认为污染“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人数比例为56.7%,远高于认为“不太严重”和“没有问题”的22.8%。对“世界面临的问题”排序上,环境问题在贫困、教育落后、人口过多之后,居第四;对“我国面临的问题”的排序上,环保在社会治安、教育、人口、就业之后,居第五;对“我国发展目标”的排序,环保在经济、科技、人口和社会公平之后,居第五。公众选择的“环境保护”排名均较后,说明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如对上述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高。但调查结果也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重视环境问题。

公众最关注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最关注水污染问题的公众为26.6%,其中农村为30.3%;最关注大气污染问题的公众,城市为29.4%,农村为23.9%,这与我国政府目前治理环境污染的工作重点相吻合。

公众对我国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的认识趋于乐观。对本地五年来环境变化的认识,43.3%的人认为“好转”了,23%的人认为“没变化”,有24.9%的人认为“恶化”了。46.8%的人认为本地的环境状况会“好转”,只有11.6%的人认为会“恶化”。

公众对世界环境状况的认知与他们的文化程度非常相关。文化程度越高,认为某种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问题”的比例越高;文化程度越低,认为“是问题”的比例越低。

满分13分,人均得分仅2.8分

目前我国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人们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在环保知识测试中,共13道环保知识题,每题一分,人均得分2.8分,其中城市人均4.5分,农村人均2.4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环保知识水平普遍很低。年龄增长与环保知识得分总体呈反比,青少年的环保知识水平高于中年人,中年人高于老年人。

从法律角度看,公众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86%的人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执法不严”和“不守法”,只有极少的人选择了“法律不健全”。近年来,为环境问题投诉、上访的人比例不足4%,但当工厂噪声影响个人生活时,选择“找厂房交涉”的比例猛增至44%。说明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了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公众的环境道德意识较弱,其中城市居民的环境道德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只有25%的公众在购物时考虑到环保因素,35%的人愿意为了环保而接受较高的价格,30%的人在处理废弃物时符合环境道德要求。

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低度参与比例为65.9%,高度参与比例仅为8.3%。反映出我国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尚停留在较低水平。但公众环保参与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之间呈近乎完全线性相关。文化程度越高,参与环保活动的水平越高。这一结果有利地证明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公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三分之一的人持模糊认识,相当部分的公众持有不符合环保观念的自然观。33.9%的人认为“人应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近1/4的人“非常同意”或“大体同意”。显然,几十年来关于“人定胜天”的宣传对公众自然观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孩子比成年人环境意识强

少年的环境意识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自然观、环保行为等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成人。在“对世界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我国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排序中,少年均把“环境保护”排在第一位,而成人对“环境保护”的排序则居第四、第五。

少年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持错误观点的人数比例比成人低12个百分点,持正确观点的比例比成人高22个百分点。

在公共场所处理废弃物中,少年选择符合环境道德要求行为的为37.8%,成人则为29.4%。与成人相比,少年更不愿意消极忍受噪声污染,选择采取积极行动,与厂方交涉者比成人高将近20个百分点。

70.3%的少年环保知识来自于学校课堂,成为他们第一位的来源途径。这有力地说明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充分利用。

公众对我国环保工作的认识与评价

公众对本地的环境污染成因的认识。33%的人认为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是造成当地污染的原因,55%的人认为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是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67%的人认为人们的环境意识差是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

公众对各地政府采取的环保措施知情率低,对环境保护的概念模糊。在评价政府近年来治理污染的措施时,公众知情最高的是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而64%的人对政府采取的治理污染的措施并不了解。近1/3的人“不知道”政府的治理污染措施;1/3的人认为政府没有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多数被调查者的环保概念较为模糊,34.8%的人对“治理污染措施”的认知还停留在环境卫生的层面上。

公众在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在环保方面应付更多的责任。尽管人们也承认企业和个人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者,但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休在环保事业中作用的认识上,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负最大责任的比例最高。可见,“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自律和自觉行为。

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上,公众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够有明确的取向,43%的人表示“不知道”。45%的人不同意“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的观点,只有36%的人表示同意。46%的人认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环境”,31%的人不同意这一说法。

现阶段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我国现阶段公众环境意识的主要特点可以综述如下:

1、文化程度是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最显著因素。文化程度与环境意识明显地呈正比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环保知识越多,环境意识越强,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程度越高,环保行为越积极。

2、受环境教育程度是影响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一个突出因素。

3、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呈明显的“依赖政府型”。

4、对公众环境意识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传播。

5、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改善给予较高的评价并抱有乐观的预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